藏经斋古典素材网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共6卷) 电子版 5592

 
产品编号: 5592
文件格式: PDF便携高清格式
文件大小: 共6卷  3.03GB
主要用途: 用于A4打印、平面设计素材
发货方式: 全天24小时自动发货,客服不在也可下单,下单后留意旺旺消息!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PDF电子书全6册,由天津人美出版社2004年出版,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一。
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时间久远来讲,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是中外人士都知道的;从覆盖的面积来讲。可有若干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也是中外人士都已看到的;若从它的构成因素来讲,恐怕了解的人士就比较不太多了。
无论研究中华文化史或欣赏由此文化所构成的美术品的人,没有不惊叹它的灿烂、丰富而有应接不暇之感的。如果探讨其原因所在,就会理解到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所能独自创造完成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之间自古即随时随处,互相习染、互相融合,才有现在所见的惊人灿烂的文化及其成果。
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几千年前已建立的文明古国,但至今已不存在或虽仍存在却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并不少见。而我们中国则绵延数千年历史未曾中断,甚至某个事件的日期,古史书上的记载可以和出土文物铭刻相吻合。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也曾有些小段为某些兄弟民族掌了政权,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没有割断中华文化传统,所以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多年绵延未断的文化,可称当之无愧的。
15.jpg
几年前,中央宣传部组织了众多的文化、文物工作的专家,编成《中国美术全集》六十大册。出版以来,读者眼界大开,这六十册书起到了现有的任何博物馆及任何文化艺术史的论着都无法取得的对人民的启发、教育作用。事实很简单,无论哪个博物馆,哪部研究、介绍这类学术的着作,都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些陈列品和实物的直观插图。凡有过阅读、研究这类书籍的人都知道,读千百字的文字说明,不如看一眼实物、那麽能一次浏览这些图片,岂不“胜读卜年书”。
现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提高。文史书籍的搜集、重印,以及从 种种角度加以整理传播,已取得普及与提高的极大效果,而美术方面也不容无所扩展、充实。由於原六十册的内容难以尽纳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而且新发现的文物珍品也有待补充。更有些近、现代的优秀作品,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新发展的,过去还未及选编,现在亦应纳入。於是领导上再次组织群力,在以前六十大册的基础上翻成几倍,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预计约有三百馀册。这部新编巨着中,艺术种类虽然变动不大,但在每一种类中并非只数量加多,重要在尽力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名品。
16.jpg
《中国纺织服饰全集》所收各类艺术名品,以国内、境内公、私所藏为主,国外、境外藏品中最重要的名品具有代表性的,也酌量收入。至於近期*发现以及最近出土的,由於编辑印刷工序关系未及补充,俱有待於续编工作。
《中国纺织服饰全集》成书,我们虽然足以自慰,但从中华文化中美术类的全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希望木书的读者,尤其是在世界的广大专家,能把它看成是中华文化中美术部分的扼要介绍,才较符合实际。现在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敬愿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的《中国纺织服饰全集》分织染卷一册、刺肃卷一册、历代服饰卷两册、少数民族服饰卷两册。选录范围:前四册包括商、西 周、旧中国、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的织染、刺肃、服饰,后两册包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凡具有美术价值、纹样比较完整的国内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均予精选收录。同时价量照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品种和纹样形式。
选录的藏品,前四册按时代顺序、品种、纹样形式编排;后两册按地区、民族编排。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书目: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1卷  织染卷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2卷  刺绣卷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3卷  历代服饰卷  上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4卷  历代服饰卷  下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5卷  少数民族服饰卷 上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6卷  少数民族服饰卷.下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出版说明: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经过历史悠久岁月的提炼,至清代形成的四大名绣(苏、粤、湘、蜀),成为中华异彩纷呈、众多刺绣流派的杰出代表。正是艺术型态的多样性,地方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与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构成了中华传统刺绣艺术的多元化格局。其中“粤绣” 则由“广绣”(广州地区)“织绣”(潮汕地区)两大流派共同构成。两者在艺术上既有共性又各具艺术特色,在岭南文化中突显出鲜明的个性。
作为粤绣主要流派之一,织绣有着独特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价值。织绣主要分布在潮州、澄海、饶平、揭阳等地,甚至涵盖梅县地区。客家与潮汕人同属于中原移民,自唐代始,梅县一直属潮州府管辖,解放后行政一度属于汕头专署称潮梅地区,即粤东区域,客家文化渊源与民风、民俗与潮汕文化有很多根出同源,所以客家民间刺绣与织绣风格相类似。
织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端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它至少有着1400年以上的历史。潮汕地处岭南,远古为百越聚居之地,秦汉以后归入中华版图,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中原历来为皇权必争之地,兵祸连绵,多次迫使人口向南方迁徙,移民中百工混杂,在此过程中必定带来中原的织绣技艺。由于潮汕地属于边疆僻壤地区,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自唐以降,历朝基本未受到中原战乱的影响,因此中原文化得到较好保存,如潮州音乐与闽南的南音即有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至唐代,潮州成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荣,刺绣与其它工艺手工业同样得到长足的发展。追根朔源,“河洛文化” 应为“潮汕文化”的源头。
织绣与闽南地区的刺绣也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台北故宫藏有多幅清代绣品,而这些绣品多为民间祭祀用的帐幔、桌裙之类,应是闽南先民携入台湾之物,这些藏品与潮汕民俗所用的织绣品风格如出一辙。(见《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常沙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究其根源,自两晋、唐宋伊始,中原先民进入潮汕时,大多数在闽南停驻一段时间后再迁移入潮汕,所以潮人有称为“福佬”之说。潮汕文化留下了闽南文化的烙印,或源出同宗,可见潮汕文化与广府文化相比,与闽南文化的关系更深一层。
织绣形成的起源有史藉可考可以上溯至唐代,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这样描述:“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可见在唐代粤绣的技艺已十分精湛成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成为贡品为皇家所赏识。
潮州著名的“开元镇国禅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公元738年)据传该寺曾珍藏有唐代的刺绣幔帐、幢幡为镇寺之宝,秘不示人。“开元寺”为唐代四大名刹,历史上曾珍藏有唐代的刺绣应是可信的。为何在中原地区,唐代盛行的蹙金绣,今天在北方已十分少见,而在织绣中,盘金绣、金绒混合绣则成为主要绣种在民间广泛应用与流行,潮汕民间刺绣物品中的图像,经常采用红缎作底,用盘金绣,或用平绒绣辅助,圈勒金银轮廓线针法绣制物象,其金碧辉煌,装饰富丽的风格,与盛唐时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红罗地蹙金绣裙,敦煌出土的花鸭文饰花绣片技艺如出一辙。〔见图1. 图2〕以此可证:织绣发端至少始于唐代,而且秉承盛唐皇家刺绣遗风,并在民间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可见文化传承脉络的印痕。
至宋代,刺绣在潮汕民间更加普及。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撰修的《潮州志》中,录有《鸳鸯》一文,提及一“专刺绣”女子,留下“终日刺鸳鸯,懒把蛾眉扫”的诗句,最后化鸳鸯而去。此女子工女红,精诗文,可见是一名锁在深阁充满愁绪,借刺绣排遣寂寞的大家闺秀。文中记述的虽是宋代凄婉动人的传说故事,却折射反映出其时潮州妇女已然掌握了高超的绣艺,并把刺绣提升到寄情的艺术境界。
历代织绣品存世,宋以前作品几乎不可见到,留存最早可见到较可靠的应是明代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潮州北郊明代古墓中出土有大量绣品,其中包括明代织锦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衣、鞋、帽、被、枕、手帕等,证明织绣发展到明代,无论艺术风格和技艺已十分成熟。〔见图3,明代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补子〕
康熙年撰修的《澄海县志》中记载:“百金之家,妇女不尽出;千金之家,妇女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另据乾隆年间所修《潮州府志》又载:“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当年潮州城有民谣传唱:“东门晒渔网,西门摆花规(即刺绣)南门削竹箸(竹编),北门挲脚腿(打绳索)”。可见当年刺绣己成为潮州百姓赖以谋生的主要手工艺之一,家家户户女子不论身份贵贱,多勤纺织,精于刺绣,十岁上下,便在母亲的督导下幼习“女红”,准备自己的嫁衣了,待到成年出嫁时已是刺绣好手。从这些典籍记述中可见潮汕明清时期刺绣民风之盛。
在中国四大名绣中,织绣有一与众不同的奇特现象:从艺者不专属于绣娘,拥有众多男绣工,《岭南丛述》中记载:“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等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省市所罕见。”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选送作品参加清政府在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参展获金奖的织绣精品《郭子仪拜寿》、《狮嬉图》、《东海龙王》、《鹌鹑鸟》等作品,参加制作的艺人就是由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王钟南、杜江宁、吴坤、洪钟等24名男绣工通力合作而成,竟然在中国“绣林”中夺魁,被誉为“绣花状元” 一时轰动。印证了《岭南丛述》所载。这也是织绣的与众不同之处。
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州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广东近水楼台,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十分便利频繁,潮州也成为刺绣工艺品大规模出口的基地,贸易的繁荣,促进了织绣艺术的发展。据资料记述,在清代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拥有绣工5000余人,铺号林立,名家辈出。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也在其所著《中国美术》中写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广东刺绣品输入欧洲,对欧洲也影响颇大。光绪年间,广东成立主管工艺品生产的机构工艺局。1913年《南洋劝业会研究报告》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由广东海关出口的绣品,价值达49.675万两银……吾国绣品销外洋者,广东最多”。潮州所产的刺绣则通过洋庄,通过汕头口岸,源源输向世界各地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
清中期至民国初年,是织绣历史的辉煌时期。笔者近年致力在民间搜集晚清至民国织绣品,其显示出来高超的刺绣工艺水准,有力的佐证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二、织绣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织绣艺术风格与成就主要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题材包罗万象  异彩纷呈
在织绣艺术中,在题材的选择上比较广泛,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题材多源自生活,显得应有尽有、异彩纷呈。其中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包括了人物、动物、花鸟、龙凤、瑞兽、博古和各种传统图案,常以凤凰、孔雀、松鹤、牡丹、猿、鹿等为题材,其中以花鸟题材“百鸟朝凤”、“牡丹松鹤”;人物题材“郭子仪拜寿”、“渔樵耕读”;动物题材“太狮少狮”;静物题材“鼎彝博古”等最具特色,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气氛,表达对幸福美满的祈盼。
笔者在民间购得的一件织绣床帐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绣的不是常见的龙凤牡丹、喜庆吉祥图案,居然是西洋人物的“郊游图”。画面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十九世纪贵族休闲的生活场景:两贵妇手执洋伞,呢喃私语;绅士叼着烟斗,品着咖啡悠闲自得,侍童恭敬背手而立;围栏边,卖艺人吹着肥皂泡泡逗着小孩开心,整幅画洋溢着牧歌式的田园诗意。人物脸部采用织绣典型立体垫高绣法,呈现立体浮雕效果,面部表情生动传神,贵妇所着衣裙,绣者将织绣针法进行创造性灵活运用,把西洋服饰的毛料纹理质感表现得栩栩如生,无一类同。表现洋女发型,绣者巧妙地将织绣中绣鳞片的盘金堆叠针法,创造性地改为金黄丝绒线盘绣,将贵妇的金丝卷发表现得惟妙惟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这种题材为何会出现在织绣民俗品中,有其特殊历史渊源。在清代,潮人赴海外谋生者人数众多,不乏受西洋文化熏陶的年轻后代,喜欢并接纳了西方的生活观念和方式。笔者推断:这可能是具有叛逆思想的年轻人受命于父母,回归“唐山”完婚,因不满传统题材式样,自描画稿,专门另请名工巧手绣制而成。反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件别出心裁,存世罕见的织绣珍品。而这洋题材的民间刺绣品的出现,也侧面印证了清代以来潮汕特殊的人文历史与海外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见图4. 图5〕
二  色彩绚丽堂皇  雅致秀逸
织绣与江南苏绣素雅风格相比,色彩更为浓烈绚丽。善于采用大块色彩对比方法、金银线立体针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韵味。大红缎托地,伴石青石绿花卉纹饰,色彩娇艳夺目,用打籽绣表现每种形体的虚实和递转,辅以金银线钩勒,使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增强表现力,或纯用盘金绣塑造形体,显得富丽堂皇,充满吉祥喜庆气氛。服饰花边则多用“三蓝”方式绣制,显得柔和雅致,富有装饰韵味。〔见图6〕
织绣中也不乏雅致秀逸的产品,多体现在小型佩饰,如扇套、眼镜袋、香包、香囊等,大多数是闺阁女子精心绣制,作为馈赠亲友或作定情信物,其中不乏文人雅士把玩之品,倾注了古代女子全部的情感和心血。这类绣品颇多小巧玲珑、绣工精巧之作,技艺极为精湛,造型精巧多变,式样千变万化,配色柔和典雅,针法精细独到,擘丝如发,针步均匀,纹理清晰分明。艺术处理多采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方法,物象形神兼备,构思妙出心裁,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浪漫色彩,惹人喜爱,适宜把玩。特别是绣制小动物更是达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地步。如“双鹅图”香囊,与北方常见的用丝线束口心形香囊不同,制成精致的伸拉抽屉式样,只是在潮汕见到如此巧思的式样,为异地绣种所罕见。图案绣的是澄海独有地方名产狮头鹅,针法极为精细,结合紥针绣法,针脚细如毫发,使羽毛纤毫毕现,脚掌筋肉立体分明,作为随身佩带之物,花丛中,双鹅相依相恋,富有田园情趣,让人爱不释手,同时让人联想到少女怀春的倩影。在背面同时还配以诗句,增添了文气,使它显得更加儒雅秀逸,充分地体现了织绣的地方风格和人文特色。绣技之精,折射出潮汕少女心灵手巧的聪慧秉性,令人击掌。这些独特的艺术处理,显示了艺人驾驭色彩题材与形式统一的创造能力。〔见图7〕
三  造型大胆夸张  写意传神
织绣艺人在处理形象时通常将它夸张变形,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写意重于写形,敢于大胆取舍,造型纯朴洗练,概括传神。在众多表现题材中,以人物最为出色。织绣人物造型不为写实所束缚,而是以写意手法,动态夸张,随心所欲,构图大胆奇突,引人入胜。这些民间艺人熟悉潮汕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抓住典型人物的亮相造型,刻画人物性格,民间艺人凭直觉造型,其实已深得其中三昧,显示的超凡的想象力。给织绣艺术带来了强烈的个性风格。“郭子仪拜寿” 、“周文彬看鼓”、 “状元游街”都十分生动传神。〔见图8“郭子仪拜寿”局部〕
四 构图饱满均称  繁而不乱
织绣在构图上突显了一个“满”字,民间视“满盈”为“富贵”,“孤瘦”则显“愁苦”,织绣之所以繁密热闹,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潜意识和对幸福的解读。织绣在同一题材上和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注重均衡对称,使图案结构主次分明,层次多变,灵动活泼,疏密得当,显得满而不塞,繁而不乱。繁中求简难度更高,著名织绣工艺美术大师林智诚认为:它的创作法则与潮州金木雕相当接近,并将其概括为:“密密、满满、通通”,十分形象中肯。
 五  针法繁花似锦  标新立异
织绣以千变万化、独具特色针法技艺著称,基本上分为绒绣、线绣、金绒混合绣、钉金绣、珠绣五大类型。针法则有垫、绣、拼、缀等200多种。主要有二针龙鳞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及40余种绒线绣针法。织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立体浮雕效果的钉金绣最具特色,针法繁复百变,使织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在其它刺绣流派中显得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于其他绣种。例如传统织绣中的人物,面部多采用垫高铺绒,做出浮雕效果,动物的龙、凤、麒麟、狮子等,多采用垫高钉金绣,技艺难度极高。行话说“痴龙、笑凤、暴怒狮”,观其艺术水准高低,除观察人物、动物的神态之外。要看其“垫”的做法能否体现出自然生动,富有层次和立体感;再次,看绣工是否精细,针步是否均匀,纹理清晰分明,施针繁而不乱。勒线能否做到应物象形,随着物象动势变化而变化圆转自然。织绣中则以人物、动物绣为佳,尤其是与钉金绣、平绒绣相结合的垫高人物、动物绣品,针法繁复、变化丰富,绣制难度较大,风格独异于其它绣种,代表了织绣典型的风格和最高水平。〔见图9. 图10. 图11〕
六  取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吉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含蕴“至善、至美、幸福、美满”的含义。潮汕妇女在刺绣时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还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传达人的情感,寄寓对美好理想生活的祈盼向往,在传统图像中赋以意象和象征的意义。如:八仙贺寿祈盼福禄寿;石榴寓意多子,牡丹象征富贵;鱼比拟“吉庆有余”、莲藕象征“连生贵子”;花瓶与大象比喻“太平有象”等等。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的基本法则,图像的表意性和符号性,可以说是织绣艺术的重要表征。〔见图12. 图13〕
七  风格大雅大俗  兼容并蓄
织绣艺术表现风格以大雅大俗为主要特征,既有色彩富丽、金碧辉煌、造型雄厚的大气度之作,又有精巧细腻,清丽脱俗,雅致秀逸,别有情趣的作品。有满足民俗生活、时年八节、婚庆寿诞、游神赛会、宗教祀拜的实用俗品,也有满足出口创汇需要的商品,同时也创作有带有浓厚的文人气的高雅艺术画绣作品,织绣独具特色的针法技艺独树一帜,又善于吸纳其它绣种技艺为己所用,其分水路针法技艺精湛,既写实又富有装饰韵味。〔见图14〕与著名的潮州金木雕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其它绣种所不具。正是织绣善于兼容并蓄,又独善自身长处,充分地体现了织绣的艺术特色。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织染卷》目录:
一 (商)雷纹条花绮印痕玉戈
二 (西周)黄地棕色条格纹锦
三 (西周)棕蓝色方格纹毡
四 (西周)红色毛假纱
五 (西周)深褐色黄方格纹彩罽
六 (西周)绯色缂斜回纹褐
七 (东周)浅黄色褐
八 (战国)深棕色龙凤神兽纹绦
九 (战国)土黄色奔兽纹针织绦
十 (战国)深棕色田猎纹绦
十一 (战国)棕色六边形绦
十二 (战国)深棕色大菱形纹锦
十三 (战国)浅棕色绉纱
十四 (战国)绛色舞人纹锦
十五 (战国)褐地红黄色几何纹经锦
十六 (战国)褐地几何填燕纹锦
十七 (战国)红青色塔形纹锦
十八 (战国)朱红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
十九 (战国)红青色凤鸟几何纹锦
二十 (战国)棕黄色彩条几何纹锦
二一 (战国)褐地红黄几何纹锦
二二 (战国)浅黄地青色『女五氏』矩
纹锦
二三 (战国)棕地十字菱形纹锦
二四 (战国)红地毛编绦缀裙残片
二五 (战国)蓝地彩织动物纹毛缂织带
二六 (战国)棕地彩织羚羊驼纹毛布
二七 (战国)绛地墨条绦毛布
二八 (战国)彩织毛毯断片
二九 (西汉)朱红菱纹罗
三十 (西汉)烟色菱纹罗
三一 (西汉)绛色菱纹绮
三二 (西汉)浅棕色对鸟菱纹绮
三三 (西汉)藕色纱
三四 (西汉)印花敷彩纱
三五 (西汉)绛地印花敷彩纱
三六 (西汉)橙地印花敷彩纱
三七 (西汉)黄地印花敷彩纱
三八 (西汉)泥金银色印花纱
三九 (西汉)红地豹纹锦
四十 (西汉)香色地红茱萸纹锦
四一 (西汉)绛地红花鹿纹锦
四二 (西汉)褐色地矩纹绒圈锦
四三 (西汉)红地几何纹绒圈锦
四四 (汉)红青矩纹锦
四五 (汉)棕地彩织铜炉纹锦(织锦刺
绣针黹箧局部)
四六 (汉)黄地龙凤纹经锦
四七 (汉)茶色地龙凤纹经锦断片
四八 (汉)彩织『马人』武士壁挂
四九 (汉)绛地兽面璧纹饰
五十 (汉)红地菱花贴毛锦
五一 (汉)茶色地折枝萄萄纹双面锦
五二 (汉)褐色毛罗衣袖断片
五三 (汉)彩织棋纹锦袋
五四 (东汉)红蓝色夔格纹丝头巾
五五 (东汉)『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
孙』锦被
五六 (东汉)『万世如意』锦
五七 (东汉)『千秋万代宜子孙』锦枕
五八 (东汉)『安乐如意长寿无极』锦
五九 (东汉)『续世』锦
六十 (东汉)『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
』锦覆面
六一 (东汉)浅茶色地茱萸纹锦覆面
六二 (东汉)绛地茱萸纹回纹锦
六三 (东汉)红地『延年益寿大宜子孙
』锦手套
六四 (东汉)褐地『延年益寿』锦
六五 (东汉)红地『延年益寿大宜子孙
』锦鸡鸣枕
六六 (东汉)红地『延年益寿大宜子孙
』锦
六七 (东汉)蓝地『长寿明光』锦
六八 (东汉)蓝地『永昌』锦
六九 (东汉)绛地『延年益寿长葆子孙
』锦
七十 (东汉)茶地云纹动物纹经锦
七一 (东汉)土黄地『寿』字锦
七二 (东汉)蓝地『延年宜寿长葆子孙
』锦
七三 (东汉)蓝地『广山』锦
七四 (东汉)蓝地『望四海贵富寿为国
庆』锦
七五 (东汉)绛地『安乐绣』锦
七六 (东汉)绛地『文大』锦
七七 (东汉)绛地『宜子孙』锦
七八 (东汉)复原蓝地『五星出东方利
中国讨南羌』锦
七九 (东汉)红地『登高』锦
八十 (东汉)褐地龙虎瑞兽纹锦
八一 (东汉)绛地瑞兽纹锦
八二 (东汉)白色地『金池凤』纹锦袋
(局部)
八三 (东汉)蓝地瑞兽纹锦(两片)
八四 (东汉)褐地鸟与龙经锦
八五 (东汉)蓝色地羊纹锦
八六 (东汉)蓝地兔纹锦帛鱼(局部)
八七 (东汉)蓝色地鹿纹锦
八八 (东汉)褐色地鱼蛙纹锦
八九 (东汉)茶色方格曲纹锦
九十 (东汉)白地山岳双禽树木纹锦
九一 (东汉)蓝地斑纹锦
九二 (东汉)蓝印花棉布
九三 (东汉)蜡染棉布
九四 (东汉)蓝地印花棉布
九五 (汉)彩条毛织带
九六 (汉)彩条毛织带
九七 (汉)对花彩条纹毛织品
九八 (汉)黄地方格纹毛织品
九九 (汉)宝蓝色地龟甲填四瓣花纹毛
织品
一○○ (汉)深绿色地连珠、鳞纹缀织
毛绦
一○一 (东汉)黄色地人物、动物、葡
萄纹毛织品残片
一○二 (东汉)青色地人兽葡萄纹罽
一○三 (东汉)红地对人物兽树纹罽
一○四 (汉)红地晕间对花毛织品
一○五 (东汉)青地晕间拉绒缂毛
一○六 (汉)彩织叶纹栽绒缂毛毯
一○七 (汉)紫红色地对羊菱纹栽绒毛
一○八 (东汉)红地彩织毛毯残片
一○九 (东汉)彩织龟甲纹地毯
一一○ (东汉)彩织栽绒地毯残片
一一一 (东汉)彩织栽绒地毯残片
一一二 (南北朝)天青色幡纹绮
一一三 (南北朝)彩织树纹锦
一一四 (南北朝)蓝地夔龙纹锦
一一五 (南北朝)绛地龙纹经锦断片
一一六 (南北朝)深青地动物几何纹锦
一一七 (南北朝)绛地禽兽纹锦
一一八 (北朝)绿地对羊纹锦覆面
一一九 (北朝)棕色地『天王化生』纹
一二○ (北朝)彩织方格兽纹锦
一二一 (西凉)绛地方格纹绞缬
一二二 (北朝)蓝地散朵花纹印花毛织
一二三 (隋唐)黄色地方格绫残片
一二四 (唐)红色独窠蝶绕宝花纹绫
一二五 (唐)八彩晕间提花绫裙残片
一二六 (唐)绿地双龙宝相花纹绫
一二七 (唐)茶色地双羊双凤对纹绫
一二八 (唐)绿色缠枝葡萄纹绫
一二九 (唐)天青色敷金彩轻容
一三○ (唐)红色菱纹绮残片
一三一 (唐)多色人字纹绮残幡
一三二 (唐)黄色地四瓣花纹绮幡首
一三三 (唐)多色花卉纹绮残幡
一三四 (唐)浅茶色菱形纹绮
一三五 (唐)浅紫色连环『贵』字纹绮
一三六 (唐)黄色龙纹绮
一三七 (唐)多色织花罗
一三八 (唐)白地葡萄纹印花罗
一三九 (唐)绿色白点印花罗
一四○ (唐)黄色朵花印花纱
一四一 (唐)绛红地朵花印花纱
一四二 (唐)绿色狩猎纹印花纱
一四三 (唐)黄色花簇对鸂鶒纹印花纱
一四四 (隋)茶色『富昌』锦残片
一四五 (隋)深褐地云气动物纹锦残片
一四六 (高昌)青地联珠对孔雀纹锦覆
一四七 (高昌)绿地对鸟对羊对树纹锦
一四八 (高昌)绛红地『吉』字纹锦
一四九 (高昌)黄地骑士对兽球纹锦
一五○ (高昌)茶地牵驼纹『胡王』字
一五一 (唐)绿地狩猎纹锦
一五二 (唐)茶地四骑士猎狮纹纬锦
一五三 (唐)黄色地联珠鹿纹锦
一五四 (唐)红色地联珠鹿纹锦覆面
一五五 (唐)黄色地联珠鹿纹锦
一五六 (唐)绛红色对马纹锦
一五七 (唐)茶色联珠对鸟纹锦
一五八 (唐)黄地联珠对犀牛纹锦
一五九 (唐)白地联珠花树对鹿纹纬锦
一六○ (唐)黄色联珠猪头纹锦
一六一 (唐)红地联珠猪头纹锦覆面
一六二 (唐)茶地联珠鸟纹锦覆面
一六三 (唐)橙色联珠对鸡纹锦
一六四 (唐)黄地联珠对鹅纹锦
一六五 (唐)红地联珠对鸟对羊纹锦
一六六 (唐)茶色联珠对孔雀纹锦残片
一六七 (唐)黄地联珠小团花纹锦
一六八 (唐)红地联珠团花纹经锦
一六九 (唐)绛地七宝联珠团纹锦
一七○ (唐)紫地凤与唐草团纹锦
一七一 (唐)黄色孔雀纹二色锦幡头
一七二 (唐)茶色地对鸟对兽纹锦
一七三 (唐)蓝地对狮纹锦
一七四 (唐)真红地花鸟纹锦
一七五 (唐)真红地花鸟纹锦
一七六 (唐)黄地朵花『王』字条纹经
一七七 (唐)红地对鸳鸯花草纹锦
一七八 (唐)黄地祈月纹锦
一七九 (唐)青地新月纹纬锦
一八○ (唐)红地中窠小花对鸟纹锦
一八一 (唐)蓝地棋纹锦
一八二 (唐)黄地方棋四叶纹双层锦
一八三 (唐)红地花卉纹锦
一八四 (唐)青地团花纹锦
一八五 (唐)红地葡萄纹锦
一八六 (唐)棕色地葡萄藤花、凤凰纹
纬锦
一八七 (唐)绿地花卉鸟蝶纹锦
一八八 (唐)红地花叶团纹锦
一八九 (唐)海蓝地宝相花纹锦
一九○ (唐)蓝地卷草纹纬锦
一九一 (唐)黄地宝相花纹锦
一九二 (唐)茶色地宝相花纹经锦
一九三 (唐)茶色地宝相花纹锦
一九四 (唐)绛地宝相花纹锦
一九五 (唐)红地宝相花纹锦
一九六 (唐)天蓝地宝相花纹锦琵琶袋
(两片)
一九七 (唐)深棕色地宝相花纹锦
一九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28 积分
购买下载说明:有问题请联系微信号同QQ号:317591865 全天在线
资源编号:5592
资源大小:TBGB
储存地址:百度网盘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