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斋古典素材网

平顶山应国墓地 (全2册)pdf 电子书 下载 5602

 
产品编号: 5602
文件格式: PDF便携高清格式
文件大小: 1185页
主要用途: 用于A4打印、平面设计素材
发货方式: 全天24小时自动发货,客服不在也可下单,下单后留意旺旺消息!
《平顶山应国墓地 I》PDF电子书全2册,由大象出版社2012年出版。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被誉为文物大省,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商以降,长期居于全国的中枢地位,直到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还展示了中原文明的最后辉煌。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配合国家工农业基本建设,在河南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为解决重要学术问题或高校考古教学实习,也进行了一些主动发掘,有不少考古大发现。1986、2007年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发掘,就是标志性的重要考古收获之一。
应国是一个湮灭己久的商周时期小国,周代应国的地望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溃水注》记载,当在今平顶山市西溃水(今沙河)、应水和彭水交汇处。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蚩阳镇(原称薛庄乡,刚改为现名)蚩阳岭的应国墓地与此相吻合。墓地历经两周至东汉,上下越千年。发掘出了5佣多座古代墓葬,其中80多座两周应国贵族墓,余者为两汉平民墓及其他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铸铭青铜器和玉器,为研究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的应国世系及应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研究应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整个周王朝的历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发掘,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成考古队,后来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师生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省市文物部门和高等院校联手合作的一个范例,展现了文物考古学界可贵的团队精神。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平顶山应国墓地的考古发掘却经历了21个年头。上世纪90年代,本人担任所长期间曾是应国墓地的考古发掘领队,其实多是动口不动手而已。大量艰苦繁重的田野发掘工作,是依靠姜涛、王龙正、王胜利、娄金山、廖佳行、袁俊杰等一批考古队同志进行的。冬去春来,秋至暑往,绝对辛苦,无怨无悔。19%年,应国墓地的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对考古发掘的认可和肯定。向他们表示敬意!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学中重要的第一步,还要进行发掘资料整理,最后编写出考古报告,这是考古工作的全过程。也可以说考古报告是田野考古发掘的延伸和后续工作,是考古发掘成果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为更广泛、更专门、更深层次的考古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考古报告的编写形式,不可能是千人一面的模式。发掘的对象有城址、聚落址、古窑址、古冶金铸造遗址、古代建筑基址、古墓群或单体大墓等,颇有差别。因此考古报告的形式也就可以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以河南为例,有些是偏重资料性公布,如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辉县发掘报告》、《郑州二里岗》、《洛阳烧沟汉墓》等,还有近些年出版的《洛阳北窑西周墓》、《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郑州大河村》、《郑州商城》、《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等均是如此。还有一些考古报告在公布考古发掘资料的同时,还进行多学科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也写在考古报告正文之中,成为考古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驻马店杨庄》、《舞阳贾湖》、《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平顶山应国墓地》四卷本的考古报告也可列人此类。这些都是高水平有影响的考古报告专著。
11.jpg
即将出版的《平顶山应国墓地I》是这部系列考古报告的第一卷,为西周早中期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详尽公布了每座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还将收集到的因砖瓦窑厂取土发现的文物,历代传世或近代被盗的应国青铜器等,一一写人报告之中。对墓中出土的各类器物,都尽可能进行更细致的定名、分级,依次划分为大类、小类、品种、亚种、型、亚型等,找出不同随葬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准确地判定墓葬年代,并与全国各地同期墓葬的出土器物进行比较研究。这是对传统考古类型学应用的一种新尝试。
《平顶山应国墓地》除了详尽公布考古发掘资料之外,还对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及其他出土文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研究,把自然科学的手段与考古学研究结合起来,扩大了考古学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应国历史及相关问题综合研究,对诸如应国溯源、应国的初封地、应国南迁、应国世系、应国都城、应国的礼制、应国的军事地位、应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应国与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等课题的探讨,同样取得了一定进展。书中还对应国墓地当前和未来的文物保护做出了解读,这也是一大亮点,对其他大遗址保护也有借鉴作用。
《平顶山应国墓地》的编写和考古发掘一样,也体现了一种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王龙正、姜涛、袁俊杰、王胜利、王红卫等多位撰稿者,年复一年,辛勤劳动,展示了考古人忍耐寂寞、甘守清贫、执着自信的精神风貌。而本书自然科学的研究,则出自国内各学科大家的手笔,令人感动。《平顶山应国墓地》考古大报告,1996年被全国社会科学规划考古学科组评为全国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上升为国家级的研究课题。这更是对发掘者、整理者、撰稿者的激励和鞭策。我作为《平顶山应国墓地》考古大报告项目的负责人,对此感到骄傲!并乐于向读者推荐本书。是为序。
《平顶山应国墓地 I》书目:
平顶山应国墓地 I 上册
平顶山应国墓地 I 下册
12.jpg
13.jpg
《平顶山应国墓地 I》出版说明:
《平顶山应国墓地》报告即将问世,编写者希望我写一篇序,我慨然应允。因为我的确与该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有些缘分。
首先谈谈应国墓地的发现。1979年12月,平顶山郊区原氵蚩阳镇西门外土岗烧砖取土时发现一铜簋,当时平顶山市文管会张肇武等同志将铭文拓片带到河南省博物馆,请我释读。我指出此簋为邓国国君(邓公)之女嫁给应国国君的陪嫁器,其年代为西周时期。此后的几年里,又陆续出土了三件邓公簋,并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应事墓。由此推论,该地应是古代应国贵族墓地所在地。
1985年,王龙正同志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到本所工作。次年3月,我便派他去应国墓地进行考古钻探,接着进行发掘,直到2開7年这项工作才基本结束。在此期间,我所与平顶山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为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共同承担了钻探与发掘任务。作为所长与领队,我不常在工地,大量而繁重的发掘工作是由姜涛、王龙正、王胜利等同志为主的一大批业务骨干完成的。他们坚持在第一线,顶着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除了发掘,晚上还要巡逻值班,其中的辛苦与艰难,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在我之后,姜涛、杨育彬、王龙正先后担任了该项目的考古领队。
考古报告的整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大家通力合作结成的硕果。数十年来,他们一边从事着连续不断的任务繁重的发掘工作,一边挤时间整理编写考古报告。他们无论寒暑天,不分节假日,甚至时常晚上加班加点,刻苦学习,钻研业务,撰写并发表了十余篇考古简报与学术研究论文。这对提高报告的科研水平是有益的,在深人研究后再写报告,很见功力。
本书是大型田野考古报告《平顶山应国墓地》多卷本丛书的第一部,收录了该墓地西周早中期贵族墓葬以及传世应国铜器的相关资料。在编写体例上以墓葬为单位,以年代为顺序,每座墓葬设有小结,每一期墓葬均有结语,最后还附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类综合性研究文章,可谓主次有别,层次分明。在内容上,除详实地介绍发掘资料外,本报告还探讨了应国的初封地、首任国君、兼监殷遗民、南迁平顶山、征伐南淮夷等应国史事;对西周早中期的青铜文化特色以及周代礼仪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讨;在器物成分与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科技方面的分析研究。
应国墓地是一处以两周贵族墓为主的应侯家族墓地,共发现80多座两周墓葬与400余座汉代及其他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和玉器。该墓地由南往北排列有序,多数保存完好,对研究西周墓地的分布规律有重要价值。不仅如此,报告中以应国墓地墓葬材料为基础,所建立的西周早中期贵族墓葬随葬器物数据库,对于今后西周列国墓葬的分期断代,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对研究应国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研究西周历史,以及应、楚、邓、胙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新的帮助。
该报告的编写颇有特点。其中对墓地所获考古资料进行了深人剖析,并以器物图表的新形式,增强彼此器物之间的比照效果,使广大文史爱好者能直观易解。并且对于墓葬中所出的车马器、兵器、骨器、蚌饰等通常多被忽视的器类,同样也进行了类型学与年代学的探讨,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是难能可贵的。
应国的历史由于文献资料较少,记载模糊,不如齐、鲁、燕等国丰富,同时新中国成立前后流失的应国青铜器也较零散,以往研究成果不多。但自从应国墓地发掘以来,考古简报陆续发表,学者的相关论著大增。相信随着报告的出版,必将掀起进一步全面深人地研究应国历史的新高潮。应国的地望虽已初步认定,但应国都城一一应城的发掘尚需等待墓地附近白龟山水库水浅时才能进行。应侯的世系,由于以往流失的铜器不少,可能还有未曾面世者,所以仍有研究的空间。商代的应方国与周代的监国制度,以及应国的历史变迁、家族形态等社会历史,虽然本报告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人探讨。
在此,我要特别提到,应国文化对于民族复兴及地方历史文化的作用值得关注。首先,应国的“应(應)”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发现。它作为商代的一个方国名,与那迅猛快捷的鸟纲鹰科的鹰字是同一个字。自古以来,中外学者大都将其作为英雄豪杰的象征性符号,如《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便是以鹰来歌颂吕尚(俗称姜子牙)的英武。
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市区南侧的应国都城一一应城,位于伏牛山东麓与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顶山的历史,从方志看,始见于南北朝时期。自应国墓地发现后,平顶山市的历史至迟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当时的应国地处西周王朝的东都一一一洛邑成周的南大门,承担着保卫周王朝的艰巨任务;东周时期古应国范围内的叶城是楚国北方领土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控扼南北方陆路交通的战略要塞;南北朝时期这里设置了潢阳县,后几经兴废;直到解放初期,这里尚且存在着一个作为从洛阳通往南方地区中转站的繁华集镇一一蚩阳镇。
1986年,平顶山市拟建造一座立体式市标雕塑,当时正在发掘工地的我向平顶山市副市长王学明同志建议塑一只雄鹰,并且推荐平顶山一号墓中出土的玉鹰为参照物,并提议为平顶山市取一个更为响亮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别名一一“鹰城”。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现实。鹰为高贵而优秀的猛禽,飞行速度极快,振翅而飞便直冲云天,鹏程万里。其次是勇往直前,富于创新与突破精神,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一个城市如能充满活力,勇于进取,传统文化便会诞生新的精神力量。今后我们还应进一步研究平顶山的城市精神,并以此激励市民。
《平顶山应国墓地》的主要作者王龙正同志因长期从事田野工作,辛勤劳累,加上进行学术方面的忘我钻研,废寝忘食,近来身体欠佳。尽管如此,仍然对事业执著与热爱,这种献身考古事业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他的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忠于事业的工作态度与研究精神,已经融会于报告之中,所得结论或可以继续讨论,但他的努力的确为文史考古界同行提供了一批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除此之外,该报告也值得那些希望了解西周史与应国史,以及平顶山市历史的朋友们阅读和参考。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9.80 积分
购买下载说明:有问题请联系微信号同QQ号:317591865 全天在线
资源编号:5602
资源大小: 1185页
储存地址:百度网盘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